有时候鸡汤文,的确可以缓解人们的焦虑,但只是一时,而事后用不了多长时间,你就会明白,事物的底层逻辑远比鸡汤文来得更靠谱。
比如现在不吃学习的苦,将来就吃生活的苦。与之类似的还有一句:学习是穷人跨越阶层的唯一有效捷径。
之所以说这两句话是鸡汤文,原因都在事实里,比如学习好的学生就一定将来工作与生活就更如意?再比如上过大学的千千万,除了少数名牌大学,以及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包分配的大学生,又有哪一代的大学生像现如今的大学生生活尴尬?
有句俗话说的扎心:3000元月薪的农民工找不到,但3000元月薪的大学生一抓一大把。究其原因,是物以稀为贵,奇货可居的商业法则,在人才市场上开始体现了。大学生每年的新增数量,已经远远稀释了他的稀有性,转而向普遍化,甚至过剩化发展。以至于现在商场雇个导购和保安,甚至都有大学本科文凭的,可谓尴尬至极。
即便是名牌大学的所谓天之骄子,也难逃一部分被边缘化的宿命,比如互联网大场本就数量有限,所以提供的高薪岗位也无法涵盖所有的名牌大学的需求,但现在又流行起了35岁后被裁员的局面,名牌大学的文凭,也难以抵消职业危机的潜在风险。
所以学习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捷径现如今已经越来越失灵,而事物本质的洞察力,反而让人们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逆袭道理:这个世界的财富资源本就有限,即使平均分配也无法让人人都步入富有,富人和穷人的比例现在的一些数据普遍指明可能只有百分之3的人是真正的富人阶层,其余注定只是芸芸众生的普通人,即使你有名校背书,你有勤能补拙,也无济于事。所以富贵从来都是靠争取与竞争争抢来的,仅靠学习,你不但会错过太阳,甚至还有可能错过月亮。
打个简单的比方,假设31个人中有一个人是富人,那么富人的收入,即使是30个人每人每月贡献1000元,那富人收入就是3万,而如果倒过来,1个穷人养30个富人,假设穷人月入5000,即使把5000元全部花给富人,5000除以30人,请问富人的收入是多少?每月都不足200元,请问这样的分配到底是富人穷还是穷人才是富人?
明白了富人的财富都是来自于穷人的消费支撑,富人在人口中所占的实际比例,你就明白想要跨越阶层其真实的概率是多少,所以大部分人大概率都会是普通人中的一员,而不是你学习不学习就能改变的。
普通人想要变富很难,但想要小富却并非就够不着,比如中产这个维度,就适合二八定律,百分之20的人有相对的中产收入。
而实现中产最靠谱的方式恰恰又是做基础生意的人,比如衣食住行四大行,比如衣服中的牛仔裤,T恤,大众均码袜子,运动鞋比较大众款,等生意,食品里的馒头,压面的,搭饼子的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基础食物,住房中必不可少的装修用料类的商家,即使面对的是存量市场,但大部分房子的墙面10年一番新的机率还是有的,这类基础材料谁也离不了,旧房也需要,至于行,出租车,网约车,甚至是卖电动自行车的,还有修汽车的靠存量市场也能玩转。
而那些搞房产,搞大生意的,往往受到行情影响,环境好时一夜暴富的都有,行情不好时,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也大有人在,且本金巨大也是个大门槛。
挣小钱的人虽然缓慢,但好在稳定性高,有起有落但没有大起大落,即使环境有变但被干扰的程度有限,因为都是基础消费。积攒个10年的收入,也是中产的大有人在。
这就是为什么老人常说,天天喊着挣大钱的到头来可能一无所获,但是挣小钱的虽然默默付出,假以时日都有车有房,老婆娃娃一样不缺。虽然挣大钱都靠命的多,但是挣中产则无需过分苛责命运,而挣不到钱的,除去坐着不动的,就剩下高不成低不就的了,懒,怕吃苦,小钱看不上,是很多人创业失败的通病。
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,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,说的就是这个意思。